第四章 几种民俗题材的拍摄技法 (下)
四、民俗环境的拍摄
民俗环境,是经过人们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在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只要认真观察,善于取舍,到处都有反是非曲直当地民俗特色的景色可以拍摄。如锦绣的梯田,广阔的田野,茂密的山林,古朴的建筑等等可以表现无究。一般村寨小景也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1、自然环境
用高角度拍摄能展示自然环境的大场面壮观景象。这类作品要求景深大,线条和影调分明,气势磅礴,透视效果好,深远感强烈。若平视或仰视拍摄,则难以表现好大地的气象万千。
拍摄自然环境时,不应使自己的眼睛只看到田野和植物的色调或面积的大小变化,更要注意山川、河流、林带、道路、田埂等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对构图的影响。这些景物可加强画面的线条变化,层次与深度,能用以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增强艺术魅力。
采光方法运用得当,是拍好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多用侧光和顶逆光,在画面上的造型效果较佳,可达到立体感强,层次多,景物轮廓明朗,线条清晰。在同一景物中,若改用顺光,整个画面会变得平板、单调,景物层次少,画面上的深度效果也出不来。全用大逆光也不行,被摄景物在画面上占的面积过大时,容易形成漆黑一团。
此外,对云、雨、雾、霞等自然条件的得体运用,也是拍摄自然环境时营造画面气氛的重要手段。有人说阴雨天气无法拍摄好自然环境照片,但大量实践表明,阴雨天却是表现的有利时机。
阴雨天,由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才能到达地面,从用光的角度说,此时的光线等于加了枚柔光镜,比烈日当空的“顶光”要柔和得多。拍摄时用彩色胶卷比较适宜。这样,只要注意纳入一点暖调色彩,如红橙色的花卉或衣服,使前景中的色彩和雾蒙蒙的背景形成色彩反差,拍成的作品同样十分悦目。通过天气的变化加强对大自然气氛的刻画,或造成悬念,产生联想,或构成特有的意境,使画面形象具有诗情画意。一幅反映自然环境的照片,如果缺少云、霞、或雾气来活跃画面,就象炒菜缺少调料一样平淡无味。云、雾、霞就是摄影的调料,而掌握拍摄时机和角度,抓取瞬间,就是摄影艺术的火候。
2、村寨小景
拍好村寨小景,也是民俗摄影中常遇到的题材,大场面虽然能表现自然辽阔壮丽的景色,但村寨小景也同样富于诗意,在美的欣赏中给人以启迪,使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陶冶思想情操。拍好村寨小景,应选取有特色,有情趣,多层次的景物,特别要注意周围景物的特征,认真观察阴雨晴雾的变化,寻找最好的角度和理想的光线效果,以相应的景物作陪衬,当即立断地按动快门。选择的拍摄对象,如民居、田间、古建筑、池塘、溪流、椰林等等。村寨小景的拍摄并非靠单纯的摄影技巧取胜,而其更包含着作者对民俗生活的热爱,是在深刻的感受中产生的美的结晶。
3、畜牧活动
民族地区畜牧活动的拍摄,也是民俗摄影的内容之一。在民俗摄影和其它摄影艺术形式中,表现放牧的镜头较多。但如何拍摄的更有民俗风韵、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拍摄草原放牧情况,平视拍摄就很难表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气势,只有采取高角度拍摄,才能使视野开阔,深远感强,畜群的层次多,才能使构图有变化。这通常要将拍摄点选在畜群附近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拍摄。选 择背景亦应尽量寻找有代表性特征的山包、树木、河流等地形,或独特树种、地貌等。形象特点突出,使人一看就大体知道是哪一地区、民族的景象。
拍畜牧情景,很多人只注意反映畜群的活动场面,这是需要的。但都拍这种场面,就难免给人千篇一律之感。我们还应从放牧生活中去挖掘那些有情趣的细节,有特点的镜头,如放牧人的动作、情感,个别牲畜的活动,人与畜的感情交流情节,借助云朵、霞光、炊烟等活跃画面。
拍羊群、马群、骆驼群,多采用逆光,侧逆光,将被摄体勾勒出生动的轮廓光,再衬以灿烂的云霞,浓郁的树丛,盛开的鲜花等,就会赋予主体形象以美的感染力。
五、婚丧礼俗的拍摄
婚丧仪礼,是社会民俗类别中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中最常见、最能反映民族特征的民俗事象,因而也是民俗摄影和其它摄影门类较为重视的拍摄题材。
1、结婚礼俗
婚礼,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在中国,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人生诸仪礼的传承和演变来看,婚礼的形制最为完备,传承最为悠久。我国各民族的婚礼和丰富多彩的。有些婚礼不仅保持了原始古朴的特色,而且留有古老文化的痕迹较深。
各民族的婚礼虽然形式不同,但普遍都特别隆重、热闹。有的婚礼要分两次进行,订婚一次,娶亲一次;有的婚礼要热闹三天或更多的时间。所以拍婚礼,首先要对婚礼的程序有清楚的了解,知道那一道程序最管合拍摄,最应该拍摄,作到有备而拍。婚礼虽然“动态”不很激烈。但是错过了机会或抓不住重点,是不可以再重来一启蒙让你拍摄的。因此,必须抓住其最精彩最有典型意义的瞬间进行拍摄。如广东佛山市几家摄影单位联合举办了一期“思乡杯”民俗摄影大赛,收到一幅作品:反映的是珠江三角洲妹妹比哥哥先结婚要遵循的一种婚嫁风俗的照片,当地风俗要求新娘跨过放有筷子、挂有哥哥长裤和鸡公筛箕,“跨头”。作者十分熟悉地捕捉到这“跨头“的瞬间,主题突出,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悠久的当地习俗。也有与此相反的例子:某学员高兴地交给其老师一组反映某民族的“婚俗系例照片”,老师欣喜异常,但打开一看,张张都是吃喝、打闹、戏耍的场面,毫无该民族的特色。
拍摄婚礼,自然要突出喜庆气氛,但如何突出呢?可以利用环境因素或捕捉情节。如朝鲜族结婚,在新房里高高迭起的七彩缎婚被和婚礼上新郎要把新娘抱进新房的场面,既有戏剧性效果,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此外,婚礼中人物的表情也是我们拍摄的重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新郎,被眼前的一切搞得羞怯怯的新娘,其表情都是十分真实感人的。
2、丧葬礼俗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我国各民族葬式中所表现出的民俗事象多种多样。由于民族文化素质宗教信仰不同,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方式必然不同。对待宗人的死亡,有的民族是哭,有的民族是笑;有的民族是土葬,有的民族是火葬、天葬、塔葬、悬棺葬、岩洞葬、水葬等等。对于多数地区和民族的葬礼,有的民族是火葬、天葬、塔葬、悬棺葬、岩洞葬、水葬等等。对于多数地区和民族的葬礼,是较容易拍摄的,而对某些民族的葬礼的拍摄却并非易事。一是有的民族在举办葬事的过程中不愿让“外人“接近,更不喜欢你拍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拍摄者通过接触让当事者看到你有“诚挚、可靠”的表现;二是有的民族的葬礼过程较长,各个阶段都要间隔几天,这就需要拍摄者有相当的耐心和对事业的不懈精神。
拍摄这些丧葬仪式,要充分利用地理和气象的因素,创造精奇的气氛,并在构图、用光、角度方面尽量展示其“低沉”的情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