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是通向民俗摄影成功之路的基石
知识积累是通向民俗摄影成功之路的基石
刘卫
契可夫曾说过: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
一、 民俗学是指导民俗摄影实践的精髓
近年来,民俗摄影热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辽阔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俗文化、独特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及宗教、节日、婚丧、礼仪等等都是我们民俗摄影工作需要了解、学习、研究、摄取的内容,是我们取之不尽,拍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然而只凭一股热忱,不具备一定的民俗学知识是难以拍出精美的民俗摄影作品的。
如果你不了解一民族的风俗、禁忌,在采访中,常常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发生矛盾,这就维民俗摄影的采访、创作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习有关党的民俗政策以及民俗学方面的知识。所谓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民俗摄影取材于生活,了解民俗事项的全过程是把握民俗活动特性的首要环节。抓不住这一环节,就较难反映民俗活动的主题,也就丧生了拍摄意义,只能拍成风情作品。风情摄影不能涵盖民俗摄影,它是民俗摄影大家庭中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摄影所要表现的是民俗事象的整体,而不是局部,着重反映一个民俗事象最具特色的一面,使之形成一种文化。要把握好这一特性,就要认真学好民俗知识,深入采访民俗事象的起源、发展和变异过程,文化背景等,为民俗摄影活动提供各种保障,拓宽摄影者的思路和视野。
在拍摄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时,就应事先了解这一民族婚姻礼仪,禁忌等。如肃南裕固族婚礼中,戴头面是一重要仪式,头面是姑娘出嫁的标志,戴上头面,表示姑娘已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名成员。按裕固族的婚俗,未举行婚礼仪式前新娘不能进入男家的大门,送亲的马队和骆驼队,要冲踏男方设在家门前的小帐蓬(帐蓬是为新娘休息而设的)而男方迎亲者,要尽力阴止对方冲踏。这是婚礼中十分重要的仪式。婚礼过程中,二位歌手要向新郎赠送缠着一缕羊毛的羊小腿并念诵祝祠。新郎搭弓,射向新娘三支无簇箭,新娘趁势将盖头扔掉,新郎折断此箭扔进火里,新娘在歌舞和人们的祝福声中,走进男家大门。这些都是裕固族所传承下来独具特色的婚姻礼仪。抓不到这些场面,裕固族的婚姻礼仪就很难展现了。
民俗摄影工作者就应在民族习性,特色方面做好文章,摄取最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所以就民俗学是指导民俗摄影理论、实践的精神食粮。
二、 善于观察选好主题是民俗摄影创作的根基
中国的民俗摄影是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为宗旨的新的摄影学科。
如何选定拍摄主题,倡导主旋律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民俗文化,也传承下来不少残习陋俗,如走访婚、一夫多妻、一妻多夫、转房等习俗,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单一的看做是统治阶级权势下非正常的婚姻关系,它有着亲族内财产和劳动力不致流散的历史原因,这是一种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表现形式,并非背弃传统道德,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逐步改变这一旧的婚姻方式。 毛泽东同志在破除迷信、旧习俗方面有精辟的论断。他说:"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
选定拍摄主题,要引导人们冲破旧观念,站在新高度,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民俗文化。我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有近十二亿人口的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及各民族的支系,摄取的题材十分广泛,礼仪、禁忌更为复杂。
在摄取少数民族题材时,应注重少数民族的情感。他们对故土有一种强烈思想感情,极强的民族自尊,要根据选题内容和民族整体性考虑拍摄对象,不要采取猎奇方式,拍一些他们忌讳的、残破的、他们自己都难以启齿的人和事,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禁忌,尽量避开这类题材,避免发生误解或民族矛盾。我们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是传播少数民族的旧习和陋俗。
拍摄的题材要成系列化,有始有终,单一画面不能反映民俗活动的整体风貌。深入化,追溯其事件的起源,发展和演绎过程,发掘人们最具情感的内心活动;文献化,给我们的民俗学研究工作提供依据;艺术化,运用新感观,新视角,以艺术家的审实拍好民俗作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俗摄影才会有所发展,我们的事业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 提高摄影技能是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
民俗摄影是纪实性的,它注重民俗事象真实性,它又是写意性的,是将作者的情感同时浸注摄影作品之中,是纪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新兴的摄影艺术门类。
纪实摄影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失语"现象,其作品内涵,让观览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不加引述,将作者的情感包容起来。
民俗摄影则不同,是用定量的文字,详细介绍一民俗事象的起源、发展、演绎过程和它的文化内涵,将这一文化植地于民众之中,让人们客观的了解,中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民情风貌,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民俗摄影是纪实性、写意性的统一体,民俗活动不受摄影者去摆布及导演,拍摄者只能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抓取突发性事件和突发性瞬间。民俗摄影也讲"意在笔先",事前进行深入的采访,才能有效的把握和提高摄影者对事件的敏感性和预见性。当然,再好的题材、再敏锐的预见性,如果拍摄技法跟不上,也拍不出来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成功的民俗摄影作品,是在渊博的民俗学识和高超的摄影技艺中诞生的。
要学好摄影美学,弄清楚什么是自然的美、纯洁的美、浮华的美、朴实的美、刚毅和笨拙的美及内在深涵的美。切勿"东施效颦",细细玩味"丑小鸭"的故事,从中得到启迪,这对指导我们在摄影表现形式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要在摄影的创意、用光、表现手法、瞬间抓拍等方面多做文章,深下功夫。要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在循循渐悟中,创作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