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奖 归 来 话 摄 影
领 奖 归 来 话 摄 影
蒋建雄
《柳州铁道》2000年11月9日
今年,笔者的摄影作品《广西融水苗族民居吊脚楼》和《摩托上的柳州人》分别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民居建筑类"四等奖和"生活方式类"提名奖。前不久到北京领奖,参观了获奖作品展览,并与一些获奖作者交流,感触颇多。
这次影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与中国摄影组织共同组办的国际民俗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共有56个国家的1440多名作者参赛,参赛作品近2万幅,九个类别分别评出一至六等奖各1名,提名奖若干名。获奖作品均以专题组照形式记录和展现了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事象,图片真实生动,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史料价值。
获奖作者独具慧眼的选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给我启发和教益。如澳大利亚作者拍印度人、法国作者拍海地伏都教、美国人拍西部牛仔等,选题很有特色。我国山东作者李楠的《中国针灸》和黑龙江作者周兴利的《靰鞡》,分别获"生活方式类"一等奖和"人物服饰类"一等奖,首先就是在选题上取胜。针灸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享誉中外,是典型的民俗事象,人们熟悉它,也适合用图像来表现,这一选题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都知道靰鞡草是东北的三大宝之一,用靰鞡草絮在鞋内保暖的习俗逐渐消逝。拍靰鞡是独特的抢救性的拍摄,其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对民俗摄影而言,把握题材,选好适合自己又有价值的题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选题本身就是学养、审美、情趣、社会经历、摄影经验的集中体现。而今,我们许多摄影者不是器材不行,也不是拍摄的基本技能不行,而是没有把握好题材。在我们各自的活动范围内是可以找到民俗拍摄题材的。在广西,不乏民俗摄影题材,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习俗、风情多姿多彩,光礼仪、服饰就有许多题材可拍。拿苗族群众的斗马来说,摄影"发烧友"只拍雄马斗打的情景,没有人深入地拍摄养马、喂马、驯马、护马的过程,以完整地记录这一民俗事象。
柳州是刘三姐的故乡,民间对歌的活动源远流长,也不见谁认真系统地做这个题材。有志于民俗摄影的摄影爱好者,尽可能在自己生活的空间或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面向大社会,才能找到好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