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龙 点 睛
试论民俗摄影的文字说明
陈德生
我是去年加入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新会员,今年第一次参加以民俗为主题的世界摄影大赛。在准备和参与华赛的过程中,我反复学习了一些有关民俗摄影的资料,亲自参加了民俗摄影的实践,深深体会到文字说明在民俗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字说明在图文并茂中尤如画龙点睛;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民俗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
一、民俗摄影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字说明的必要性
民俗摄影展出就是向观众讲民俗故事。它是用图片加文字把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反映出来,并提高到民俗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民俗摄影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掘、纪录、展现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特别强调组照形式,它可以连续地表现事物运动相对完整的过程,使人身临其境,看到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张张有内容,幅幅有情节,能让观众较完整地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并深入揭示其内涵。民俗组照对文字说明要求更高更严,没有文字说明的民俗摄影不能称其为民俗摄影作品。
文字说明可以弥补图片的局限性,详细交待故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实意义,起到导视作用。看图片,读文字,可使人全面深刻地了解画面表达的内容。图片和文字就像人的两条腿,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就会成为"跛子"。
民俗摄影的文字说明,既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无误的文字依据,又为民俗摄影作品的完整构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详尽的、生动的文字说明可以深化主题,揭示内涵,提高民俗摄影作品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全面生动的反映丰富多采,历史悠久的民间生活是民俗摄影本身的价值取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二、民俗摄影的成功作品,来源于成功的文字说明
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特刊上,我欣赏到许多成功的民俗摄影作品。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它们的文字说明,深深感到这些作品成功的奥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成功的文字说明,画龙点睛地指出了作品的关键。
如荣获华赛大奖的《俺爹俺娘》。作者焦波在总说明中指出:"从1978年开始,我把镜头对准了他们,记录下他们的日常起居,喜怒哀乐,记录下他们身边的风土人情,世事沧桑。孝心、亲情景印出一个个真情瞬间,编织出一段两个世纪老人平平常常的故事。"这组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焦波同志,从1978年开始,整整用了21年的时间,满怀对俺爹俺娘的深情孝心,用心抓拍纪录了一对老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的精采片段。特刊公开介绍了12幅组照中的"喜气冲灾"、"午睡"、"纺线"、"修脚"四幅照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反映了俺爹俺娘的夫妻情深。真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没有文字说明,就不可能表达出这组照是焦波同志21年来精心抓拍、积累起来的。最值得称赞的还是焦波同志21年的孝心和苦功。
节日文化类一等奖"火神的盛典"的总说明非常成功。欧燕生同志只用了96个字,把这组作品的历史背景、拍摄对象交待得清清楚楚。他突出地指出:彝族对火有不解之缘,对火有特殊的崇拜。他选择了弥勒县红万村的祭火神,它是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火神的盛典。"文字说明要求简单扼要,一目了然,把那层看来似乎奥秘的窗户纸捅破,一切都那么丰富,那么自然,那么精彩。
吴久灵的《乌江纤夫》的总说明别有风格,他用五句带有诗味的语言介绍三个历史背景,提出两个问题。在几千年人类航运史里,在近两个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近半个世纪乌江有了机械动力运输以后,"为什么还有一群赤身裸体,以人为动力的弄船人?为什么他们走不出峡谷,离不开险滩?"这两上问题含义十分深刻,可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联想,从而荣获生活方式的二等奖。
《骑马套牛竞技表演》是国际友人、澳大利亚的鲍伯.亨廷所作。文字说明十分简单:"单手支地"介绍了套牛,"一上一下"介绍了骑马。它生动地说明民俗摄影可作为促进人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互相理解和交流的新世界语。从而荣获传统体育、民间游艺的一等奖。
13期会刊介绍三组民俗作品的文字说明,是带有规范的,对我很有启发帮助。《传统交通工具》的文字说明就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它在总说明中对传统交通工具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作了一个简要说明,给人一个概括的、全面的印象,然后在八幅照片和说明中,具体介绍了东北的爬犁、西北的牦牛、草原的马、黄河上的皮筏子、新疆的毛驴、怒江峡谷的溜索、泸沽湖畔的猪槽船、独龙河的马帮,文字朴实生动,使人对我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文字说明,也是一组比较成功的民俗摄影。
深谙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把握活动表现精彩的瞬间,小题大做、画龙点睛,是写好文字说明的关键。
三、民俗摄影的亲身实践,体会到文字说明的艰巨性
我对这次参与华赛是积极的、认真的。从1997年9月开始拍摄,到1998年8月发稿,整整忙乎了近一年。经历了酸甜苦辣,总结了经验教训,主要是失败的教训。
我的第一组作品是:瑶族民俗歌舞《找新娘》。它是1997年9月在徐州市民族风俗艺术节期间现场抓拍的,虽然经过反复观摩,几次抓拍,最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组照,从头到尾说明了瑶族男女青年结婚的故事,基本符合这次华赛的征稿要求。我在撰写文字说明中,注意了进入角色,倾注感情,抓住照片画面中的人物外露的表情和神态,用文字构画各阶段的瞬间的人物心态、群众反映、抒发了情感,把我个人的感受传导给观众,把观众的思维引向画外,使之产生联想。我对每幅照片的说明,是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比较满意的,也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但由于它是由剧组改编演出的,我拍摄到的是第二手材料,我没有深入瑶族地区瑶族家庭,缺乏调查研究,对瑶族青年婚姻的来龙去脉、主要特点和实质没有很好交待,其结果作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不是瑶族青年婚姻的真实场景,看后让人感到在"逢场作戏"。因而文字说明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的写照,不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启迪,没有历史研究价值,这也是我创造中深感不足的。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组满族民间风俗《三周年祭典》。它是在华赛正式公布后,我对参赛规定、要求比较了解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事先,我反复学习了有关民俗摄影的资料,观摩了会刊介绍的示范照片,征求了省市五位摄影专家的意见,并和其中三位同志具体研究制订了我的实施方案。同时,我还提前写信给家乡亲友,告知我回去拍摄三周年祭典的目的和要求,请他们把祭典搞得隆重热闹一些,尽可能地体现满族民俗。回到辽宁后,我走访了岫岩满族自治县的群艺馆,馆长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热情地接待我,并赠送一本反映满族文化的工具书《岫岩资料本》我从中了解到许多有关满族的历史变迁、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字语言。它对我启示帮助很大。同时我还请教了年长的父老亲友,了解满族三周年祭典活动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内容,掌握了比较多的民俗资料,因而去撰写文字说明时,比较得心应手,介绍了许多有关满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但由于三周年祭典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两天内进行,有些镜头一瞬即逝,想重拍弥补也不可能;同时因为时间有限,考虑不周,准备工作还做的不够完善,加上当地满汉同化比较厉害,群众基本不穿满族服装,很少特制的满族食品、满族房屋,因而从服饰上、生活上拍不到满族特色。虽然,我采用扎纸人时,身着满族服装;摆供品时,突出满族食品,但在整组照片中显得十分单薄。光靠文字说明也很难弥补不足。这是本组照片失败的教训。
我个人对两组照片的文字说明比较满意。但对命题下功夫不够。命题是提高民俗摄影质量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明显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命题可以突出主题,增强画面表现力,引导观众对组照的理解。而两组参赛作品的命题:《找新娘》、《三周年祭典》,都显得十分简单、平淡,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现象,缺乏鲜明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今后应吸取的主要教训。
我现年69岁,参军近五十年,但在民俗摄影上,我还是一个刚入门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参与这次华赛中,我学到很多东西,总结了经验教训。我十分热爱民俗摄影,这是一项很生动、很具体、很艰巨、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十分符合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爱看民族歌舞,喜欢民俗故事,经常拍摄组照,并在文字说明上下功夫。我决心今后全力投入民俗摄影工作;从明年开始订阅《民俗与摄影》,尽快报名参加民俗摄影函授班,积极参加民俗摄影的各项比赛和活动,有计划地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参观游览,继续钻研提高文字说明的水平,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祖国的民俗摄影事业,争取在有生之年,为民俗摄影作出一点贡献,取得一点成就。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