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土楼写实写真--《土楼人家》拍摄杂谈
走入土楼写实写真--《土楼人家》拍摄杂谈
吕国顺
(一)
提起客家土楼,多数人只知道地处福建永定(县城),却不晓得与永定一脉相传、山山相连的另一客家土楼的集聚地之一南靖县。
无疑,永定人深知其祖辈创造的这一独特的世界著名的民居建筑及其包含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必会得益于后人,因而数年之前即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土楼建筑艺术与客家民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娱活动,将旅游休闲与乡土文化有机地溶为一体。或许连其祖宗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昔日迫于无奈而筑起的土围楼用于安居乐业的栖身之地却成了后生们的另一谋生之道,通往外界的唯一出入口。防匪防盗的大门成了今人截取财源的新卡关。精明的永定人捷足先登,使土楼文化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名利双收。 知名度相形见绌的南靖客家土楼,却都保持着本乡本土的纯真的自然生态,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摄影人。
身为第二故乡的游子,从九十年代初便与土楼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若以"土、尧、破、旧"这几个字颇为违避的字眼来套冠于土楼之上,我以为是最适合不过了。正缘于此,很多拍贯了"燕舞、莺歌、小桥流水"之类的"美的追寻者"挠头抓耳,无所适从。于是乎:面视百年土墙虽显的凹凸不平、斑驳痕裂,不辞山坡路陡苦苦等待云雾飘渺以营造人间仙境;望着层面陈腐仍异常坚固的大门,不管春秋冬夏找来笔墨红纸挥上几字流行词与凹陷却质感强烈的木板纹理争相辉映;看到土楼人家由于长期的山地生活和艰辛劳作而流露的难以用言语来描述的纯真情态,却带上亮丽小姐着开放服饰或以款爷模样手执无绳电话来点缀生活的甜蜜;一年三百六十几天土楼人家的生存实态和衣、食、住、行视而不见,却寻觅若干小时过节时分舞龙舞狮的欢乐场景……
在当今假货泛滥、人心浮躁、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为什么土楼住户日趋稀少,土楼人家以"搬出土围楼改善居家条件"为其一生的终极向往目标而我们的摄影人却以理想化的"人间仙?quot;或"仙居"来描绘?……
(三)
记录土楼人家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精神状况和诸民俗事象的存证与变革是几年来一直潜心关注的摄影专题。
土楼和建筑艺术足以会让我们领略客家人的精灵。但是,其防御型结构貌似土堡垒多多少少象征着"封闭",而正是"封闭"才导致落后。古今中外的历史是一面明镜。值得庆幸的是土楼人家的后生们不再重蹈覆辙,他们已不再重复父辈的人生之路。家住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荷树下"重兴楼"的土楼人家以实际行为足以为证!
这座建于1968年共2层高的简陋土楼与百年历史的"振阳楼"相形之下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就在这不足起眼9户人家之中,据住户刘郭昌老师(在当地小学任教)介绍说约40余人口当中,大中专毕业生14人,分布全省各地,这在小山地是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地灵人杰!每当逢年过节返家探亲,给寂静的土楼平添了无穷生机。这座陡步爬山半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公路的"重兴楼",现代物质文明的节拍似乎远离了他们。1991年楼内仅有的几位强劳力将趋于极限的体能硬是把硕大的电杆拉及山头才使9户人家走向光明,他们如今上交的电费仍是城乡人的1倍多价格(1.10元/度)。很多老年人不得其解?
我和漳州老影友洪玉添先生的光临,成了他们建楼以来三十年的第一个贵客并受到刘郭昌老师等土楼人家的热情款待!
在土楼人家的专题拍摄中,还有一件事使我难忘:家住书洋乡枫林村"振阳楼"的肖简老太太(在获奖组照里有一幅祖孙启用石碓的图片)。这位在土楼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善良老人,知道其60岁儿子身患绝症将离开人世,认为应该长辈先"走"(去世)才是,于1996年8月7日服毒身亡,提前走完坎坷的人生之路,终年83岁。半个月之后,其儿子病故。这是"振阳楼"百年以来由于陈腐观念而写下最悲剧的一幕。
近8年的土楼专题摄影不仅使我真正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更感受到土楼人家仍保留的纯朴民风与人间真情!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