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的我见
一、民俗之源
民俗在我国古书《礼记》中说:"礼从宜,事从俗"。查文献资料;"民俗"是由"俗"──"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演变而来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多民族的诗歌总集,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很有价值。《汉书王吉传》说:"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讲出了社会风俗的变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说出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民俗。在我国的历代书籍中关于"民风"、"民俗"的记述很多,并成了习惯用语。
"五四"运动以后,1920年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所研究的也就民俗内容,1922年创办的《歌谣》周刊,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民俗》周刊。此后"民俗"就成了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我国的民俗成果,也随之不断出现,广为交流。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在1846年提出了"民俗学"(Folklore)。我国陶立(王番)还阐明"民俗学"是一种悠久文化历史的传承相沿成习而形成的"风俗"学问的道理。同时,说明"风俗"与"官方礼仪"的区别。在各国民俗界对这一学术名称的概念和内涵都存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在不断的交流中,"民俗学"也就得到了发展,在北京1983年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使我国的民俗学走上了正轨。
二、摄影之始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在中国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和他的弟子,就在《墨经》一书中对针孔成像原理作了论述。北宋科学家沉括、元代科学家宗仪、赵友钦等人,都在针孔成像原理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又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就盛行炼丹术,这说明炎黄子孙的祖先在当时已经懂得了一些药物的化学反应。北宋苏轼(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编撰的《物类相感志》中,记述了"盐卤写在纸上,烘之字黑"的感旋旋光性能。这些都为研究、发明摄影术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依据。那为什幺,中国人没有发明出摄影呢?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压制科学技术、文艺事业的发展,无数发明家的才能被埋没了,在落后的封建王朝,腐败没落的时代,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的成果也只能让他人所用。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公布:"达盖尔摄影术"诞生,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因为摄影具有直观、真实感人的特点,加之不受世界各国、各个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制约,使之成为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一种新的"共同语言",并成了世界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最佳工具,被全世界所采用。据史料记载1852年在美国就有一万多人参加摄影活动,拍摄了三百多万幅照片。1856年英国伦敦大学开始设置摄影专业课,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开设摄影专业的大学。1856年俄罗斯摄影家斯达索夫指出:"摄影的产生应归功于科学。科学使摄影出现于世界,在它出世之初,科学就一直守在它的摇篮旁边,围住四周的障碍物进行斗争;科学使摄影迈出一大步,并得到空前的改进,而这一切……使摄影变成了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
1840年摄影术开始传入我国,在世界摄影大师的行列中,也有中国摄影家郎静山、吴印咸、陈复礼等人的名字。摄影在中国已经从专门职业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成为人民大众喜爱和追求的文化艺术项目。据有关部门在1986年的统计:当时,全国已有四十多万人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社会拥有的照相机13000多万台,平均百人占有1.2%,年销售彩色胶卷3000多万个。各摄影社团的会员遍布全国。在1998年6月仅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就有会员一万四千多名。在中国一个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庞大摄影队伍已经形成,他们以照相机为武器,讴歌伟大的时代,成为一支纪录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三、敢于实践
民俗学、摄影学都是专门的学科。由民俗与摄影嫁接而成的民俗摄影,也就成了一个新兴的专门学科。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1993年7月在中国成立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从此在世界上出了第一个民俗摄影的专门团体。这个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由于它广泛团结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摄影作者,用摄影的手段搜集整理、拍摄记录和抢救了中国56个民族的沿革与变更、发掘、保存了濒临消逝的民俗事象,使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得到继续传承。并增进了各民族的互相了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还为世界和平与世界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经过酝酿,并作了四年的准备,今年成功的举办了第一次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摄影大赛──首届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来自五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摄影作者的2200多组,10000多幅作品参赛。他们为人类作了贡献,他们的名字也被加载《人类的记忆──首届(人类贡献奖)年赛的作品选》。
我是一个年轻的民俗摄影作者,1994年3月参加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记得1983年我高中毕业后,正在复习准备考学校,我父亲便要我一同去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我们在凯里的一个苗寨,赶上了"芦笙节",我见到一群苗家姑娘,正在着装去参加芦笙节,我就用手中的120海鸥4A相机拍下当时的情景,后来被《云、贵、川、藏四省(区)影展》入选赴京展出。它也就成了我民俗摄影的"处女作"。那次,我们返回贵阳市,天下大雪,遍地银白,是重庆难见的情景。我们冒着纷纷的大雪,在大街上行走,到处可见堆"雪人"的人群,我便拍了一张照片,后命名为"喜雪"。摄影大师吴印咸来川讲学,见到了这张照片,他说:"现场拍的,很有生活气息"。后来,这幅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湘、鄂、川、黔边区影展》展出。一次,我去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我在一个土家族村寨的河边见到一群洗衣、掏菜的人。十分热闹我就用虎丘牌135相机拍下一幅作品,后被四川省总工会选入《四川省职工摄影展》展出。涪陵是著名的"榨菜之乡",凉晒菜头是涪陵的民俗,很多人都照过这类照片,摄影家陈轲拍的"涪陵榨菜"还在法国展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