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民俗图库 >宗教信仰 >详细内容

  3045

贵池乡傩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02日 02:17
图片资料
组图名称:贵池乡傩
组图数量:12
获奖情况:第一届“人类贡献奖”年赛节日文化类二等奖
摄影师:任韶华[中国]

“傩”,这个不常见的汉字,以其神秘和新奇,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古老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古老文化,蕴育出具有自己浓郁特色的古朴艺术,给一方古老热土增添一道神奇绚丽的光环。安徽省贵池的乡傩,便是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是我国极为原始古老的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贵池,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外的“中国傩戏之乡”。贵池乡傩,这朵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葩,被国内外学者专家们叹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乡傩实际上是一种既“娱神”又娱人,“人神共赏”的原始古朴的祭祀性活动。它作为我国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底蕴。表演者都戴着用桃木,黄杨木和柳木精雕细缕而成的彩绘面具,俗称“脸子”。所表演的行当角色,神态各异夸张生动。这些精制的脸子,经过一番乡傩祭仪,乡民们便认为无论天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统统降附在上面了,就把它当作附有灵性的神,尊为“傩戏之神”了,顶礼膜拜,无比虔诚。这傩戏的神龛,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古文化中一座光怪陆离的“万神殿”。

乡傩的历史悠久,流传在佛教圣地九华山西北麓贵池市境内方圆百余里偏僻山区民间的戏曲就是“乡人傩”,俗称“乡傩”。贵池乡傩的辉煌,始于对梁昭明太子萧统神像的祭祀活动。相传萧统曾在南北朝南梁天监年间(501-519)来到封为“内郡”宣城之石城县(今贵池市),编纂文选,赈济灾民,深得百姓爱戴,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目中“御灾捍患”的保护神,尊为“鬼神师”。所以乡民们选择了适合乡民庆典祭祀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日进行隆重的傩仪祭祀活动,不但寄寓着善良乡民们善良的祝愿,还成为他们终年辛苦,贫乏单调的生活中,一年一度难得的娱兴和欢乐。

贵乡池傩演出共分摊事仪式,傩舞,傩戏三个部分。其演出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乐器等都是我国迄今保存极为原始古老最为完整的古典艺术。同时,它又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式的演出体系,属于无专职纯业余的班社演出团体,均由各宗教,各自结社,剧目唱腔,互不交流,世代沿袭,自成一格,很少受外来影响,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原始蛮赫的风格,成为珍贵的“戏曲活化石”,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风民俗以及地域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傩舞是贵池乡傩的一大特点。傩事活动开始,首先要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然而便由傩仪,傩舞开场。贵池傩舞是以说唱词为主,内容都是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如《伞雨》,《新年斋》,《问社公》,《打赤鸟》等,接下来开始演出正戏,虽然各家族上演剧目手抄本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剧目都是《刘文龙》,《猛姜女》,《陈州放粮》,《关公舞大刀》等。不论是傩舞,还是傩戏,演出都在祠堂舞台上或社书前,以锣鼓伴奏,其节奏欢快,明朗,具有原始,粗犷,有力等鲜明特点,充分体现着一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

贵池傩戏是埋在深层土里的传统文化瑰宝,你只要到过那里,都会被浓烈的庄严肃穆的所在气氛所感染。祠堂里,激烈,亢奋的乡傩锣鼓声中,在一排排巨型蜡烛的映照下,上至年近古稀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头戴面具,哼着民间小调,民歌似的傩腔舞蹈着。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古朴,深厚的风格,那泥土的气息,那虔诚的心里,显示了贵池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原始部落的祭神大会之中,给人们一种古典艺术美与力的震撼和享受。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