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民俗图库 >人物服饰 >详细内容

  3281

靰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24日 10:48
图片资料
组图名称:靰鞡
组图数量:12
获奖情况:第二届“人类贡献奖”年赛人物服饰类一等奖
摄影师:周星利[中国]
地点:中国黑龙江省木兰县利东锐利农村
拍摄民族:汉族

靰鞡,也有称“趟雪牛”。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一种用皮革制成的防寒鞋。它产生于什么年代已不可考,但流行于解放前。例:东北抗日英雄赵尚志烈士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解放前名为洙河县)境内英勇牺牲时他脚上就穿着靰鞡。这双靰鞡现存于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五十年代仍有人穿着,六十年代已鲜见,现在已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

制作靰鞡的主要原料是牛皮、马皮。这种鞋由于帮和底是一体的,缝制时“纳褶抽脸,帮上贯皮耳,布作靿,内垫捶软的乌拉草,用绳系耳”。它即轻巧又结实,不怕荆棘刮掠,又耐穿。最大特点是保暖性好,穿上它即使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也不会感到冻脚。因它做工较简单(手工即可缝制),价格低廉,倍受山区贫苦百姓喜爱。尽管没有“西装”,但穿上这样的“革履”,也就心满意足了。这当然也是因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准较低的真实写照。

穿靰鞡,离不开靰鞡草,这种草又名“乌拉草”carex meyeriana,属莎草科,丛生,为多年生草本,多生长在沼泽湿地。深秋割回来晾干后保存起来(也有冬季现割现用的,但纤维脆断,不耐穿),到了冬天,用木榔头将其捶砸得非常柔软,絮到靰鞡里,然后围上两层靿(也有用毛皮作靿)。用细麻绳捆绑在小腿上,即可到户外劳动。这种草虽然很普通,但对于高寒地区的贫民百姓来说,没有它是无法越冬的。所以,当时有“关东城,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样的民谣流传。把普通的草与名贵的人参、貂皮相提并论,可见其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当然,现在这种草已不那么重要了,但仍是制草垫子、草绳,人造棉和纤维板的好原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靰鞡已因其肥大臃肿,乍看给人一种“疾首蹙额”的之感,又加之穿着它费时又费力,逐渐被“大头皮鞋”和“棉胶鞋”所取代。它只好紧绷着一双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到博物馆去度残年了。

靰鞡!它已离开我们尽三十年了,它完成了“他”的使命,它开始消亡了。这次拍摄《靰鞡》,主要是结合“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遵循“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民俗摄影是人类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我们最为形象的人类的记忆:!而拍摄的《靰鞡》专题(十二幅)。从而将它”挖掘“和”拯救“出来,让我们宁记着“他”,将其还原,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世人。

这组《靰鞡》专题的拍摄历时两个多月,以记事的手法,尽可能地作到“归真反璞”。为了不使画面单调,特意溶进了“上山拾柴”的场景,以展现靰鞡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作用。

TAG: 一等奖 中国 人物服饰类 周星利 木兰县 第二届 黑龙江 利东锐利 农村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