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民俗图库 >生活习俗 >详细内容

  3291

江南葬俗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24日 12:47
图片资料
组图名称:江南葬俗
组图数量:12
获奖情况:第二届“人类贡献奖”年赛人生礼仪类二等奖
摄影师:刘启后[中国]
摄影地点:中国湖南隆回
拍摄民族:汉族

我国江南农村的葬俗,千百年来,始终都要受到“神权”和“族权”的支配,即便是愈趋现代文明的今天,还是没能摆脱二者的影响。

农家的葬礼,繁缛、凝重、讲究而热烈,且往往是在相互矛盾的意识和认知中刻板地进行。就如对于“忘灵”,有说是上升天庭,成佛成仙;有说是下落地狱,血海刀山,要受十殿阎罗的判审;也有说是去了另一个也有官有民、百业俱全的世界,而要为他准备足够的纸钱和车马居室……都想念死者依然有知有觉且法力无边,会永远“保佑”在世的亲人。虽然荒诞,亦宁可信其有啊。

村里有老人要去逝了,落气时刻,所有的子孙都要赶回,跪在床前为他“送终”。在给老人烧过“倒头纸”(送一扎“起身盘缠”)后,即抬到堂屋里并在脚头点燃一盏“开路”的油灯。

死者的独生子及所有直系晚辈,通称“孝子”,治丧期间均要身着“孝服”——粗白布长衫,头施一片粗麻布“施头”直至脚后跟,腰间扎一根草绳,脚穿草鞋。老人咽气后,孝子立马要去叔、伯、舅及族老和有身份的邻里家磕头报丧,以请他们出来主持丧务。

丧事的规模巨细、日程及主事的排定等,族中长老最为权威。如若死者为女性,则舅老为大,身为孝子的甥男是不敢违抗半分的。

死者的装殓衣物和棺木,民间都十分讲究。“寿衣”料选丝织或棉布,不可用毛。一般三层上衣,也有五、七、九层者,裤层较少。穿寿鞋、戴寿帽,嘴里放些金银、茶叶、米粒。子女还要各拿一件穿过的衣服塞在死者的两侧,意为“陪伴”。身上盖一或三、五床由女儿亲手绣成的“寿被”,以让他安息。棺木多用杉木园料做成,也有用柏、楠等长青树木。里外加用土漆反复漆过。富有人家则也有用两层的“套棺”。

死者入棺和闭殓(最后严合棺盖)的时间,都有严格的时辰选择。

闭殓时,亲人们一起扑向棺木啕号痛哭,声裂肺腑。大凡其女儿哭得最甚,边哭还边往棺木上碰脑壳,有道是“生个女儿撞棺材”。

葬地的选择,是孝家最最在意的了,一定要请“地仙”带人踏破铁鞋四处寻找“风水宝地”。说是先人的地葬得好,就能使子孙后代发迹、昌盛。谁家出了当官的,谁家又富了,甚至谁家里的孩子考上大学了,都是祖坟灵气所赐。

为追悼亡灵,多沿袭治丧期间“做道场”。有请“出家和尚”身披袈裟,敲响木鱼、铜磬念经的;有请“在家弟子”挂满阎罗、佛像和着唢喇鼓乐念唱“拜谶”的;有的则请了那些深谙治丧心理的“无业儒生”,挑了行头专为孝家搞祭祀, 祭了皇天、后土祭山神,祭罢火灶、水井祭弧魂……少则三天、五天,多则七天九天甚或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冗长,单调而沉闷。

整个治丧期间,不时都有亲朋邻里燃响鞭炮前来送礼。有挽联、有祭帐、或鸡、鱼、肉三鲜祭礼,孝子都要下跪拜谢。除了做道场,就是由和尚或儒生带领死者亲属,反复轮流“绕棺”祭奠。如若是母亲去逝,孝子还要打赤脚、跪在地上爬圈圈,以回报做母亲之艰难。另外,还要请人前来唱“夜戏”,以娱主动来家“陪夜”的亲友,并安排大伙吃“宵夜”……

把死者送上山去安葬,当地叫做“送葬”或“出殡”。天刚放亮,就要在屋里屋外或邻居家中,甚或田垅里摆上几桌至几十桌、只上七道菜又以白豆腐为主的酒宴,请亲朋及村里前来送葬的男女长幼轮番用餐,并每人一块白布条或白毛巾扎在左臂。

在一片神情凝重、肃穆的氛围里,所有披麻戴孝的亲属齐刷刷拜倒在地,多达两三百人,由法师主持“祭灵”。祭毕,一声“起柩!”喊起,响铳、鞭炮、锣鼓齐鸣,亲属悲惨的哭喊同时爆出、声震屋宇。送葬的队伍,人们高挚着一杆杆“族旗”,(历史上曾经出过皇帝的姓族,还要高举一把“栏伞”)抬着收受的礼品,携扶着一路跪跪拜拜的孝子,送葬的人们也越来越多,簇拥着灵柩缓缓而行,浩浩荡荡、悲悲戚戚、热热闹闹向墓地蠕动了……

在人们的心目里,“葬社”既能映衬出逝者原本的人品和治家的风范,也是死者的后人能力和孝道的写照,是谁都不敢马虎的。不论丧家境况如何,哪能怕贫如水洗,哪能怕举债典当,孝子都得咬牙挺住,尽事铺张热闹这一回,以显孝心,也为自己争讨一回面子。

人言可畏,族权、世俗可畏啊。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