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过眼录(三)民俗照片有多“值钱”?
百余年前外国摄影师、传教士曾拍摄了中国的影像,今天我们要去买,为什么买?我们想了解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生活的。那么办个展览,看看不就了解了吗?除了版权的问题,理论家们研究中的使用恐怕是不得不买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一个文本(一张照片),甲理论家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问题,而乙理论家则看到另外的内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张照片可以提供多种解读的线索。这就是“人类贡献奖”年赛照片的价值所在。
第3届提名奖《绣面黎女》,拍摄者既定的主题是黎族女性的纹身,然而在其中一幅表现了黎族女性舂米的场面,其中有竹制的盛器——匾。第7届文献奖《养蚕》,拍摄者既定的主题是四川养蚕的全过程,其中一幅也出现了匾。如果从竹制品加工使用的角度做生活器具沿革史研究,这两幅片子也具有文献价值。
第3届提名奖《绣面黎女》,拍摄者既定的主题是黎族女性的纹身,然而在其中一幅表现了黎族女性舂米的场面,其中有竹制的盛器——匾。第7届文献奖《养蚕》,拍摄者既定的主题是四川养蚕的全过程,其中一幅也出现了匾。如果从竹制品加工使用的角度做生活器具沿革史研究,这两幅片子也具有文献价值。
而更多的民俗照片汇集在一起,既展示自己的独特价值(某一事象的记录),又相互补充(相类事象在不同地区的遗存),使用的频率和效果都比零散处之来得高。比如纹面与纹身,菲律宾《高山上的伊哥洛特人》(第1届三等奖),印度《拉纳密教派》(第5届二等奖),
这其中是否可以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原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