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新闻资讯 >比赛 >详细内容

  6679

《断想》(二)编辑与“互联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7年2月17日 13:58

这题目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作为最近从政府至民间都喜爱的网络红词,“互联网+”不过就是一种新的业态,它的以目标顾客为核心的企业运转模式,归根到底就是把“互联网思维”作为理论基础的。而“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普及,的确让人越来越感觉到“编辑”这个传统职位的不简单,仿佛是为之生就,以前的“为人作嫁”,如今成为创造新知识点、激发新思路的关键角色。夸张吗?

我更想说的是作为动词的“编辑”的价值,咱们也“百度”一下:1.收集资料,整理成书;2.采集串连。前者是最常被使用的,但其工作的形态,或者叫方式方法,却是后者描述得更为形象。仔细想想看,每天遇到每事,你是不是都会在脑海里连缀一些相关的事儿,依照自己的逻辑推想前因后果,添油加醋(没有贬义)向别人讲述……这不都是“编辑”吗?这不就是个“互联网”吗?

真的没有那么神秘,实体的互联网只是工具、平台,它基于的是人的能力与梦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思想,这其中包含了你自己的沉思,也包含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所带来的砥砺,所以说“互联网思维”无非就两点,一是个人的思维模式,二是外部世界的关联性,这不正是“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追求吗?

跳跃有点大?我们推导下:

“人类贡献奖”年赛的比赛章程里所说的是,通过个人的记录、网络(不仅仅指互联网)的传播,让“当今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的沿革与变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仅仅是“知道”已经很了不起了,更重要的是掌握既往很难得到的各种知识,并经过归纳、分析,激荡出新的想法、认知)。

比如,HPA2006文献奖《厦格泥人节》和HPA2015记录奖《举林闹春田》,一是贵州黎平侗族中秋后的故事,一是福建长汀汉族正月的故事;一个去抓鱼,一个抬菩萨……

再看外国的,HPA2009终审评委特别奖《加拉希迪的周一清扫节》和HPA2011提名奖《伊维的面粉大战》,一是希腊的加拉希迪,一是西班牙的伊维镇12月;一在春天的复活节期间,另一个却是12月底……

在东方的中国,不同的民族都有亲近泥巴的仪式,而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国家使用的都是面粉,但共同的特点非常明显:不节制的物质浪费,泛滥的情绪发泄,在西方大多解释为前基督宗教被压抑后寻找到的突破口,而在东方则证实统治者对民间淫祀(非官方“认证”的祭祀活动)的容忍,恰恰都是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掌控深浅度、广泛性的体现。

以上只是个随手的例子,相信一个人的记忆力不抵众人,人的记忆力更不抵机器,有“人类贡献奖”年赛这样一个大家都来提供、大家又都可以从中汲取的平台,文化精神的传承恐怕就用不着拼命地呼吁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