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新闻资讯 >比赛 >详细内容

  6709

《断想》(八)你的获奖作品在哪儿?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7年3月10日 10:08

最大的问题来了,民俗图库的分类与“人类贡献奖”年赛的分类如何协调。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曾在第4届年赛结束后的《“人类贡献奖”年赛三论》中就分析过,现在更直截了当一点地说:参赛,应该更多地考虑不要挤在大类别里、拿出自己的独特视角。

最方便的例子就是:节日是个大筐,凡节日期间的任何活动都可以归在这里,可是你知道吗?这个类别是最最鱼龙混杂的,我主要指的是当今世界上的节日趋同性、攀附性、臆造性严重影响了既往节日的独特魅力,其次是许多参赛者仅仅是被热闹的气氛所吸引而按下快门记录的多是节日最表象的东西。

设若你有一组精心采访记录的节日礼仪也放在这里,仪式的呆板性有时决定了它不会是很热闹的,于是它可能真的被铺天盖地的花红柳绿而遮盖。当然,本着珍惜每一组图片的原则,评委们会尽量客观地去理解原作,但仍然会依照类别的区分有所侧重,比如在“传统礼仪”的评审中,他们会更把注意力放到仪式的完整性、独特性,以及组照在关注仪式过程中的角度、深度等等。

照一般人对民俗的习惯理解,宗教是最典型的划分习惯的背景,但是很早“宗教”就从“人类贡献奖”年赛的比赛分类中删除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减少类别的数量就是化简参赛者的负担,比如旨趣差别太大的内容很难放在一起评价,比如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等等。不过,没有这个类别,并不等于拒绝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来看,单单上届HPA2015记录奖中被归到民俗图库的“宗教信仰”类的作品就来自“人类贡献奖”年赛全部六个类别:

人物服饰类的《证明印度教徒身份的提拉卡》提拉卡,指用手指或木条,沾上包括檀香、牛粪、姜黄粉、祭祀灰烬、粘土、木炭、红丹等各种粉末,在身体上,主要是额头上绘画出信仰的标记。印度教有三个主要的流派,之下又分为众多的分支,他们都有不同的提拉卡画法。

建筑文化类的《维利奇卡盐矿中的宗教设施》波兰东南部的维利奇卡盐矿已经开采了近千年,其中那些各个世纪的矿工们在地下数百处巷道里建造的礼拜设施,抵御了高浓度的盐腐蚀保留了下来。盐矿虽然在二十世纪末退出了工业开采的使命,但作为重要的人类遗产,仍以博物馆的形式面向大众。

生活习俗类的《缅甸小和尚的寺院生活》缅甸男孩有入寺学习的习俗,一方面遵从清科戒律,另一方面也会释放玩耍天性,让那些古寺旧庙充满人间的气息。

生产商贸类的《制作迦尼萨像》迦尼萨是湿婆儿子,因为他有一颗大象的头,所以也被意译为象神,一般认为他可以引领信众接近所有的神,故而信仰者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拜拜他。每年一度的象神节长达十天左右,除了供奉、抬像游行之外,最后还要把象神塑像沉入水中。于是在象神节到来之前两至三个月,制作塑像的陶工家族就要开足马力制作各种各样的象神,从两三厘米至七八米,不一而足。

节庆活动类的《二见浦夫妇岩更换注连绳仪式》二见浦海边的夫妇岩,是被赋予了神化的大小两块礁石,它们之间那条粗壮的被称为注连的草绳则是喜结良缘、家庭圆满的象征。每年5912月更换注连绳的仪式是神社重要的宗教活动。举行完祈祷仪式,由数名壮汉抬着的5条各重40公斤的草绳,在神官的引导下,来到海边,趁着低潮位,拴到夫妇岩上,替换经过数月水浸风蚀的旧绳,一众信徒也会来帮忙拉扯绳索。整个仪式伴随着有力的鼓声和歌声。

传统礼仪类的《正本清源的正觉寺》正觉寺规模不大,但在许多寺庙都沾染了浮躁风气的当今,却如浮世中的一朵青莲,自给自足,清修苦修,追寻心灵的正觉。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