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会员服务 >采访基地 >详细内容

  6951

河北邯郸-大名县明清古城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1年4月02日 15:06

2021年2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新增采访基地――大名县明清古城。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端,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辖20个乡镇、651个村、94万人,是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小磨香油之乡、中国面粉之都、中国古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000多年文明史、3500多年建城史、160多年都城史。

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大名县内现有两座古城,一是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为宋朝的陪都。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现在此座宋代城址完整地保留在3米左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现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二是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解放后,曾建大名市。

7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大名府作为黄河以北的区域中心城市长达一千七百多年,两为国都、七为陪都,八次相当于省级建制,凸显的地理优势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镇走进历史名城之列。大名发迹于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壮大于秦汉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鼎盛于五代、北宋,水毁于明,复兴于清。

大名府明清古城,或称大名府明清城墙,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是明清时期的大名县城墙遗址。

大名在唐宋时期就是“河朔重镇”,城东水运发达的卫河水系,使这座古城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素有“手工作坊排成排,饭庄酒楼门对门”之说。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挥吴宓“具奏朝廷”,于艾家口镇(今大名镇)徙筑新城。 大名都指挥使吴成在艾家口水驿北重新选址建城。最初也是土城,经过明清两个朝代数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成周长九里,四面十三门,牢固的石基砖城。每门都是有主楼、箭楼(扭头门楼)、敌楼(观敌瞭哨与拉吊桥之用),三楼鼎歭,成品字形,更有炮台三十六座,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后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对城墙进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大名府”文化是大名文化的特质和核心,是大名文化的根与魂,而“大名府”文化直接体现于明代“大名府”古城。城内众多的清末民初老建筑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化资源。

明清时期大名府城城墙被列为冀、鲁、豫一绝。城墙从构造、用料、规模和气势上不仅为古城提供了军事和生态防御功能,也使其成为府城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的象征,现已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2014 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明清时期的大名城城池近似正方形,周九里,东西南北四条十字型主街通向四门,四座城门,以“仁、义、礼、智”四字命名,东门叫“体仁门”,南门叫“崇礼门”,西门叫“乐义门”,北门叫“端智门”。四座瓮城的闸门名字也非常讲究,根据朝向的不同,面向南方的取名“朝阳”,面向东方的取名“迎喜”。城内沿街建筑多为商铺、民居,街道肌理犹存,整体上基本保持和延续了古城历史风貌。

大名明清古城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多处国家级、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主要景区有古城楼(城楼,马道,马面,城墙,护城河),古教堂(即天主教堂),古槐(即明代卧龙槐),省直隶五女师等等。

同时城内还有其他建筑类型遗存,如明清商铺、传统民居、民国时间民间商铺等,古城规模宏大,建筑文化遗产丰厚,不仅种类繁多,且样样精品。府城内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大名佛汉拳》、《大名府传说》等历史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丰裕的文化遗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