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拍了一个联合国
《我联合国人民》摄影项目以表明,尽管各国人民的种族、肤色和形象各异;代表着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带有不同的个性、信息和能量;但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他们都具有人类的共性:善良、自尊、热爱生活、热爱和平。
江融|摄影评论家、摄影家、独立策展人
获纽约市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曾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进修。1989年起就职于联合国总部,2002年、2018年曾两次当选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摄影协会主席。现任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摄影协会副主席、联合国展览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专家库(摄影类)专家。
曾创作《我联合国人民》、《我中国人民》和《我土著人民》肖像摄影作品三部曲,在联合国总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皇后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平遥国际摄影节、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以及国内多个城市展出;出版《摄影的力量》著作和斯蒂芬•肖尔《照片的本质》译著;曾担任《中国摄影》杂志《面对面》和《摄影2.0》专栏主持,并为《摄影世界》杂志主持《世界当代摄影家影廊》专栏;多次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摄影个展。
▲ 《我联合国人民》系列(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夫人)
2002年、2018年
两次当选为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摄影协会主席
2005年起
《我联合国人民》肖像摄影作品在联合国总部等地展出,获得联合国大会主席颁发的“杰出摄影奖”
2007年
为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划主持首届国际摄影高端论坛
2009年
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和评论类)
2011年
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
2017年起
主编世界当代摄影大师成名作丛书
2018年
担任纽约华美协进会举办的《山艺术》摄影展策展人
2019年、2020年
担任美国露西奖基金会国际摄影大赛评委
2021年
担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顾问
▲ 《我中国人民》系列
摄影是否有瓶颈?
“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均能带来新的观看方式和新的理念,我们期待着看到摄影创新的瓶颈能够被突破,摄影新的流派或新的观念作品能够早日出现。”
摄影是否依然有力量?
“如何能够寻找到各种崭新的观念和方法来重新确定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重新界定摄影的含义,我认为,这才是摄影仍然有力量的关键。”
▲ 《我土著人民》系列
江融肖像摄影作品赏析
01
我联合国人民
We the Peoples
《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我联合国人民。这清楚地表达了联合国是所有人的联合国,它属于每一个人。《我联合国人民》摄影项目,采访和拍摄来自160多个联合国会员国的工作人员,以表明,尽管各国人民的种族、肤色和形象各异;代表着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带有不同的个性、信息和能量;但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他们都具有人类的共性: 善良、自尊、热爱生活、热爱和平。而且,他们能够求同存异,共同为了世界和平与繁荣进行合作。希望通过这一国际大家庭的小影集向大家展示联合国精神——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精神。
▲ 莎依玛·达那什侯(阿富汗)
▲ 安娜玛丽亚·基什(匈牙利)
▲ 卡迪狄亚图·特拉奥雷(马里)
▲ 乌萨玛·赫瓦姆(叙利亚)
02
我中国人民
We the Chinese
2008年至2011年期间,我曾多次回国展开寻根之旅。沿黄河、长江和京广线这三条纵横中国的主要线路旅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家族“小我”的寻根,一直发展到从中华民族更大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去寻找“我来自何方?”等身份认同的答案。
通过这趟中国寻根之旅及相关影像创作,我不仅试图寻找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同时在与这些同根族人的近距离对视中,我仿佛是从一面镜子中审视自己、认识自我,发现可以认同的民族特性,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同时,希望观众也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中国人个体和群体的时代肖像。
▲ 王二成(2008,山西)
▲ 王梅走(2008,山西)
▲ 刘欢欢(2009,湖南)
▲ 李群(2009,上海)
03
我土著人民
We the Indigenous
联合国土著问题论坛为世界各地土著人提供了一个讨论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平台。每年,他们从亚马逊河原始森林、冰封的西伯利亚、险峻的安第斯山脉、非洲荒野的部落等地四面八方来到联合国总部,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参加论坛的讨论。
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在他们与会期间,我邀请他们来到临时搭建的工作室,以平视的方式拍摄他们的肖像,试图捕捉他们与城市人不同的纯真眼神,展示他们独特的服饰,呈现他们自尊和自信的面貌,希望借此摆脱许多摄影师居高临下地拍摄土著人的陈规定见形象,揭开土著人的神秘面纱,还原他们的真实面貌。
▲ 斯伯特第·沃尔夫(美国印第安人佩尼库克熊部族)
▲ 阿纳迦利·图尔齐(印度奥拉恩部落)
▲ 格拉第兹·玛格丽塔·希姆邦达·玛彦册拉(厄瓜多尔坎纳里人)
▲ 卡诺·纽易·埃诺斯(夏威夷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