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新闻资讯 >政府 >详细内容

  7175

西双版纳州建州70周年|“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风情版纳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3年2月02日 16:09


▲ 选自《西双版纳傣族的祭树仪式》(刀俊云/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10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生活习俗类记录奖。傣族人信奉贝叶经里所说的“有树才有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有粮才有人”。每个傣族村寨边上都有一棵代表着森林之神的大树,傣历新年之前人们都会去树下举行祭祀,感谢森林为人类提供柴木建房居住以避寒取暖、获取食物以充饥饱腹,请求原谅人们一年来为生活而攫取与惊扰,同时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西双版纳”系傣语“西双”即十二,“版”是“千”,“纳”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州),成为云南省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州府设在景洪。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每年1月23日为自治州建州纪念日。今年1月23日是西双版纳州成立70周年纪念日,由于恰逢春节假期,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决定于今年4月中旬集中举行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充分展示西双版纳州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民族文化和特色资源,展现西双版纳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社会局面,以及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图(图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优越的区位条件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全州国境线长966.3公里。一江连六国(中、缅、老、泰、柬、越)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是一条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黄金水道;从西双版纳出境的昆曼国际大通道是我国陆路连接东南亚国家的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中老铁路经西双版纳到老挝万象可朝发夕至……


▲ 选自《新囡寨与曼新村的开门节》(郑兴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10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传统礼仪类记录奖。中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西定和八达山区,缅甸就基本在景康县境内。两国的布朗族属同宗,习俗均一致。每个村都有一个寺庙,缅方寺庙有10多个小乘佛教僧人,中方的庙宇虽然修得更好,但僧人却很少,象开门节或其他节日都需从缅方请僧人过来做法事,双方交流很频繁。开门节后—切的喜事等都可大操大办。关门节期间不能办婚事,其他事务一切从简。
多样的生物资源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世界物种基因库”、“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称。而且,西双版纳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早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升格为一种文化符号,比如象征力量的大象和象征吉祥与智慧的孔雀。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在西双版纳融为一体。



▲ 选自《傣族男童入寺仪式》(马铭),第9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适龄男童入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宗教礼仪、接受文化教育,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地区都很盛行。这个在西双版纳一带被称为升和尚的仪式,是全家甚至全村的喜庆大事。举行仪式的当天,母亲为孩子穿上华丽的新衣后,他的双足便不能再踏在寺外的土地上了,原来由其父亲背入佛寺,现在多用摩托车、汽车代劳。入寺后,有象征性的洗礼、换袈裟、拜佛,从此开始寺院生活。
多彩的民族文化。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重大的传统节庆有傣族“桑堪比迈”(泼水节)、“豪瓦萨”(关门节)、“奥瓦萨”(开门节),哈尼族“嘎汤帕”、“耶苦扎”,布朗族“豪瓦萨”,基诺族“特懋克”节,瑶族“盘王节”和彝族“百诗佳”节等。全州拥有各级非遗项目、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05项。其中,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傣族象脚鼓舞、基诺大鼓舞、傣族章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傣医药(睡药疗法)、傣族泼水节、特懋克节等12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选自《西双版纳哈尼族头饰》(段其儒),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人物服饰类记录奖。哈尼族支系众多,甚至不同支系间语言都不通,在服饰上亦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同居西双版纳地区,吉维妇女的头饰扁而平,吉坐妇女的头饰尖而高,故有“平头哈尼”、“尖头哈尼”之称。
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获奖作品中,有10多组展现西双版纳多样文化的精彩图片。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人类贡献奖”走进风情的西双版纳,欣赏三组分别记录傣族、哈尼族和布朗族民俗文化的获奖图片。

01《傣族泼水节》
第6届 节日文化类 提名奖

摄影:魏龙(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
拍摄时间:2007年4月
拍摄地点: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拍摄民族:傣族
图片故事: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傣族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接着跳起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泼水之寓意是随佛教进入傣族地区,但也附会上许多有当地特色的传说。









02《西双版纳哈尼族耶苦扎》
第9届 节庆活动类 记录奖

摄影:王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拍摄时间:2012年7月21-24日
拍摄地点: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拍摄民族:哈尼族
图片故事:每逢农历六月,紧张的插秧过后,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要好好放松休息一下,同时也要祈祷这茬作物能够丰产。选择一个属牛的日子,各个村寨都要搭起秋千架,无论男女老少,即使不能真的荡起来,也要坐上去,因为相信此举可以消灾免难。与此同时宰牛、拜祭、分肉、共食也是节日期间的项目。










03《布朗族的刀耕火种》
第5届 生活习俗类 二等奖

摄影:罗怀学(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拍摄时间:1998年-2006年
拍摄地点: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拍摄民族:布朗族
图片故事:祖祖辈辈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南部与缅甸接壤的热带雨林中的布朗族,是一个典型的跨国土著山地少数民族。布朗族大多在山顶或山腰,依山建寨,择水而居。住竹木结构的“杆栏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放养家禽牲畜、堆放杂物,通风透气,冬暖夏凉,还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外族的侵扰。旱谷是布朗族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旱谷自然就成了布朗族的重要农事,他们烧一片荒,一般耕种一年,便抛荒轮息,第二年再烧一片,轮息期根据各寨荒山的多少而定。随着人口增长,荒地的轮息休养期变短,土地肥力一年年变差,粮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












文字素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更多精彩图片请登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官方网站『民俗图库』频道
转载说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