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新闻资讯 >政府 >详细内容

  7257

中伊建交52周年|“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伊朗民俗故事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3年8月22日 15:59

伊 朗


中伊两国友好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班超的副使甘英曾到过伊朗(安息王朝),打通了从中国经伊朗通往古罗马的交通线,即丝绸之路。此后,两国往来连绵不断。1971年8月16日,中国和伊朗建交,今天是中伊建交52周年。

▲选自《伊斯兰的拱顶建筑》,摄影/佟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2013年拍摄于伊朗中部地区,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地处干旱酷热地带,这里的建筑必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拱顶”便是最有特色的一端。在解决了诸如承重、隔热、内部空间拓展等技术性问题后,文化附丽其上:小拱顶对大拱顶的响应、宗教建筑比普通建筑装饰性更强,最终对于拱顶的热爱,促使人们对连接中心性建筑的过廊都竭力美化。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

▲ 伊朗地理位置图(图片来源/旅途风景图片网)


伊朗人口8502万,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朗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选自《伊朗库尔德人祈雨仪式》,摄影/Parastoo Haddadi(伊朗),2014年拍摄于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第10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和所有被干旱所困扰的农业区民众一样,库尔德人亦有祈雨仪式,但参与者没有男性,目前,伊朗库尔德省只有几个小村庄的妇女还保留有这样的习俗。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中国汉书称之为安息。波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里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遗产丰富。截至目前,伊朗共有世界遗产26项,位列世界第十位。

世界遗产名录

恰高·占比尔、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塔赫特苏莱曼、帕萨尔加德、巴姆城堡及其文化景观、苏丹尼叶城、比索顿、伊朗的亚美尼亚修道院群、舒什塔尔的古代水利系统、大不里士的历史集市区、阿尔达比勒的谢赫萨菲·丁长老陵园和圣殿建筑群、波斯园林、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贡巴德·卡武斯高塔、古列斯坦王宫、梅满德文化景观、被焚之城、苏萨、卢特沙漠、波斯坎儿井、法尔斯地区的萨珊王朝考古遗址、亚兹德历史城区、伊朗赫卡尼亚森林、豪拉曼/乌拉玛纳特文化景观、伊朗纵贯铁路,共26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诺鲁孜节(联合申报)

02. 养蚕业和传统纺织用丝生产(联合申报)

▲选自《伊朗的手工丝织业》,摄影/Babak Sedighi(伊朗),2016年拍摄于伊朗,第10届生商商贸类提名奖。

03. 细密画艺术(联合申报)

04. 土库曼风格刺绣艺术(联合申报)

05. 圣达太修道院朝圣之旅(联合申报)

06. 烤馕制作和分享的文化:拉瓦什、卡提尔玛、居甫卡、尤甫卡(联合申报)

▲选自《伊朗的主食馕饼》,摄影/佟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2013年拍摄于伊朗中部地区,第8届生活习俗类记录奖。

07. 呼罗珊的巴克谢西音乐

08. 帕勒瓦尼与祖卡内仪式 (见下方组照1)

09. 塔兹耶仪式戏剧艺术 (见下方组照2)

10. 卡山地毯编织的传统技艺

▲选自《伊朗的手工丝织业》,摄影/Babak Sedighi(伊朗),2016年拍摄于伊朗,第10届生商商贸类提名奖。

11. 法尔斯地毯编织传统技艺

12. 伊朗戏剧化叙事那卡力(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波斯湾地区伊朗蓝吉木船的传统造船与航海术技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 都塔尔制作和演奏传统技艺

▲选自《呼罗珊吟游诗人》,摄影/Javid Tafazoli(伊朗),2011-2014年拍摄于伊朗呼罗珊省,第9届人物服饰类记录奖。

15. 伊朗音乐“拉笛夫”

16. 喀山地区马莎德·阿德哈尔的洗毯仪式

17. “Chogān”-伴有音乐和故事讲述的骑马游戏

18. 弓弦乐器卡曼查的制作和演奏艺术(联合申报)

▲选自《呼罗珊吟游诗人》,摄影/Javid Tafazoli(伊朗),2011-2014年拍摄于伊朗呼罗珊省,第9届人物服饰类记录奖。

19. 乌德琴制作和演奏(联合申报)

20. 雅尔达/切拉(联合申报)

21. 伊朗保护传统书法艺术的国家计划(优秀实践名册)

▲选自《班德瑞妇女的面罩》,摄影/Rodolfo Contreras (西班牙),2016年拍摄于伊朗霍尔木兹甘省,第10届人物服饰类文献奖。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甘省生活着比较保守的班德瑞人,在那里妇女面罩的使用相当普遍,其形状、色彩与伊朗其它部族截然不同。虽然不能肯定起源,但当地人都愿意相信主要是为了抵御强烈的阳光。至于亨贾姆岛上的更为独特的尤如两撇胡须的面罩,传说最初是用来愚弄十六世纪葡萄牙的入侵者。『点击可看大图


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有58组展现伊朗多样文化的获奖作品,仅次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位列被拍摄国的第五位。获奖作品题材丰富,涵盖人物服饰、建筑文化、生活习俗、生产商贸、节庆活动、传统礼仪等。


01

《伊朗传统武术训练学校》

第10届 节庆活动类 文献奖


摄 影:Kaveh Baghdadchi(伊朗)

拍摄时间:2010年

拍摄地点:伊朗加兹温

拍摄民族:伊朗人

图片故事:伊朗有500多家被称作“祖卡内”的传统武术训练学校,这个词在波斯语中是“家”的意思,前来参加训练者无论来自什么阶层或宗教背景,都结成一种牢固的相互帮助的关系。在身体层面,学生们在教练的指导下,10-12名一组,挥舞着象征古老兵器的器具,进行各种体操及柔韧性动作。该学校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训练,它有特定的场所——圆顶结构的建筑中间低凹处是一个八角形表演场地,周围设置了观众席和一个突出的龛,活动期间一位被称为“莫希德”的大师在那里击鼓而歌,内容是关于伦理道德的诗歌。在这样的氛围中,受训者掌握技巧和艺术、体察宗教原则,并达到一定的伦理和道德标准,方可取得等级称号,并在这一社群中获得声望和权威。整个这套体系被称作“帕勒瓦尼”仪式。

02

《阿舒拉节上的塔兹赫》

第9届 人物服饰类 记录奖


摄 影:Afshin Azarian(伊朗)

拍摄时间:2013年11月12日

拍摄地点:伊朗伊斯法罕

拍摄民族:伊朗人

图片故事:什叶派穆斯林在阿舒拉节有一项被称为塔兹赫的重要活动,男性的信徒会聚集在一起重演悲惨的卡尔巴拉战役。敌对方服装色彩丰富代表着盲目追随者的众多、面目狰狞代表着邪恶势力的恐怖,而伊玛目侯赛因的家人和信众,只有代表着坚贞的一袭绿袍和平静的神态。游行队伍中还有先知,他们代表着上天看到了伊玛目侯赛因在苦难中仍旧坚守信仰。

11

1010

1111

1212

1313

1414

1515

1616

1717

1818

1919

22

2020

2121

2222

2323

2424

2525

2626

2727

2828

2929

33

3030

3131

3232

3333

3434

3535

3636

3737

3838

3939

44

4040

4141

4242

4343

4444

4545

4646

4747

4848

4949

55

5050

5151

5252

5353

5454

5555

5656

5757

5858

5959

66

6060

6161

77

88

99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