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驯鹰习俗
驯鹰过程包括捉鹰、熬鹰、驯鹰三个环节。在我国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都有驯鹰的习俗。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历史比较悠久,史诗《玛纳斯》与叙事诗《布达依克》等史诗都形象表达了柯尔克孜族对鹰的敬畏心理。据苏联考古学家在叶尼塞河沿岸的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一世纪至三世纪期间,古代柯尔克孜地区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在叶尼塞河上游发现的岩画中,骑马架鹰、骑马射箭、骑马追逐,以及几个猎手骑马合围猎物的场面随处可见。这个文献明确地告诉我们,柯尔克孜族在叶尼塞汗国时期就有了驯鹰的习惯,这可能是当时的狩猎社会形态决定的。柯尔克孜族猎鹰起源于叶尼塞河流域,至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驯鹰的习俗、技艺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文字记载。
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申报的“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自《新疆的哈萨克猎鹰人》,摄影/赛力克(中国),2013年1月拍摄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第8届生活习俗类记录奖。被称为“金雕”的鹰有所向无敌的猎杀能力,是哈萨克牧民崇拜的图腾,为把桀骜不驯的金雕训练成挚友,哈萨克族民间口头流传一整套办法与规则。
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他们相信,不论捕食或飞行,鹰永远是蓝天中的终极猎手。凭借强悍的捕猎能力,鹰也成为了哈萨克牧民的图腾,是哈萨克人传统的狩猎武器。如今,在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中也依然保留着驯鹰的传统。
▲选自《男人与鹰》,摄影/Tomasz Gudzowaty(波兰),2003-2004年拍摄于蒙古国,第5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用鹰捕猎是蒙古哈萨克人的古老传统。他们不在农场饲养鹰,而是在野外捕获,一般情况下直接捕获成熟的鹰,训练、服役五年之后,再将鹰重新放回自然。之后,即使鹰再回到猎人这里,也不会被收留。
2021年,由阿联酋、叙利亚、爱尔兰、奥地利、巴基斯坦、比利时、波兰、韩国、德国、法国、哈萨克斯坦、荷兰、吉尔吉斯斯坦、捷克、卡塔尔、克罗地亚、蒙古国、摩洛哥、葡萄牙、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西班牙、匈牙利、意大利24国联合申报的“猎鹰训练术、一项活态人类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获奖作品中,也有多组展现中国和蒙古国驯鹰、猎鹰文化的精彩作品。
中 国
柯尔克孜族
获奖作品:《柯尔克孜族驯鹰人》
奖 项:第8届 生活习俗类 提名奖
摄 影:赵登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拍摄时间:2011年11月1日-2012年12月14日
拍摄地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
拍摄民族:柯尔克孜族
图片故事:一只好的鹰可以擒获到兔子、野鸡、狐狸等猎物。过去,一只鹰的价值比一个柯尔克孜姑娘的嫁妆还要高。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400多户牧民,家家养鹰,驯鹰捕猎,是名副其实的驯鹰之乡。
蒙古国
哈 萨 克 族
获奖作品:《巴彦乌勒盖金鹰节》
奖 项:第10届 节庆活动类 记录奖
摄 影:Sanghamitra Sarkar(印度)
拍摄时间:2016年9月
拍摄地点:蒙古国巴彦乌勒盖自治省
拍摄民族:哈萨克族
图片故事:与中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相毗连的蒙古最西端的巴彦乌勒盖自治省也以哈萨克为主要民族,每年秋季这里都会举办金鹰节,展示令哈萨克人自豪的猎鹰与猎鹰人文化。被哈萨克人称为金雕的是一种大型猛禽,往往在四个月大时就被捕获,一般挑选雌鹰加以驯化,因为成年后,会比雄鹰更凶猛。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还掌握这一技巧的牧民总是愿意带上自己的孙子参加活动,希望能够传承衣钵,让人新奇的是现在还有女孩子也加入到猎鹰人的行列。
中 国
哈 萨 克 族
获奖作品:《马上猎鹰民族》
奖 项:第9届 生活习俗类 提名奖
摄 影:金炜(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拍摄时间:2015年2月28日-3月1日
拍摄地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
拍摄民族:哈萨克族
图片故事: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把蓝天下最机智、勇猛、聪慧的猎鹰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以鹰为伴的生活,是哈萨克族牧民重要的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