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制陶技艺特辑(国外篇)
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其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现在,陶器除了应用于生活,也作为工艺品收藏。
▲选自《巴林制陶》,摄影/Yousef A. Al-Masoud(沙特阿拉伯),2014年拍摄于巴林,第9届生产商贸类记录奖。巴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历史悠久,在这里你还能看到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陶器,而且保持着相当传统的制作流程。
▲选自《手工陶制引水套管制作》,摄影/Annada Mallick(印度),2013-2015年拍摄于印度西孟加拉邦金德讷格尔,第9届生产商贸类提名奖。金德讷格尔的北部有一个以制作陶品著称的社区,这里最有名的品牌是一种引水套管。原料就来自普通的土及河里的泥,均匀搅拌后打成长方形的坯,圈成不同直径的筒,晒干,烧制,最终的红色陶筒层层套起,作为饮用水或卫生用水的管道。
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获奖作品中,有几十组展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制陶技艺与相关文化的图片。
▲选自《赤陶土寺庙》,摄影/Dorle Satyajeet Dashrath(印度),2016年拍摄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班古拉县比什努布尔、穆尔希达巴德县巴拉纳格尔,第10届建筑文化类记录奖。在西孟加拉邦,有许多建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寺庙,它们的灵感来自孟加拉传统的小屋,主要表现在屋顶的弧形和曲面上,另一个特点来自于红色的陶土,烤制的砖块上被雕刻出繁复的花饰。
缅 甸
获奖作品:《缅甸制陶》
奖项:第9届 生产商贸类 提名奖
摄影:Thandar Soe(缅甸)
拍摄时间:2010-2014年
拍摄地点:缅甸仰光
拍摄民族:缅甸人
图片故事:在缅甸,很多乡村家庭仍然使用陶器作为日用器皿,而不使用金属、塑料,所以现在还会有一些村庄以制陶为生。他们采用简单的工具,制作陶坯,有些还要画上简单的花卉作为装饰。制陶作坊往往是家庭模式的,首先妇女和老年人要参与,而孩子们在放假期间也要帮忙。
墨西哥
获奖作品:《墨西哥制陶》
奖项:第10届 生产商贸类 提名奖
摄影:Fernando Oscar Martín(墨西哥)
拍摄时间:2016年11月
拍摄地点:墨西哥墨西哥州梅特佩克市
拍摄民族:印第安人
图片故事:生活在梅特佩克市的一支印第安人部落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陶器制作,无论是盘条还是拉坯,都还有年轻人在继承,陶泥中添加物、陶器的造型则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在窑炉边大费周章地拆解包装木箱,可见这家作坊的燃烧物不再如同他们的先辈那样取自自然林木。
孟加拉国
获奖作品:《孟加拉制陶》
奖项:第9届 生产商贸类 记录奖
摄影:Emtiaz Ahmed Dulu(孟加拉)
拍摄时间:2015年
拍摄地点:孟加拉国
拍摄民族:孟加拉人
图片故事:孟加拉制作陶器的家族都是印度教徒,被称为库马尔,他们世代以此为生。男人负责制泥、成形、焙烧,而女人和老人做翻晒、整形的工作。
非遗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部分关于“陶器”的文化遗产项目:
● 博茨瓦纳卡特伦区陶器制作工艺(博茨瓦纳)(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霍雷祖陶瓷工艺(罗马尼亚)
● 阿瓦珲人与陶器有关的价值观、知识、传说和实践(秘鲁)
● 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特拉斯卡拉州和西班牙塔拉韦拉德拉雷纳、埃尔蓬特德拉尔索维斯波的制陶工艺(墨西哥、西班牙)
● Bisalh?es 黑陶制作工艺(葡萄牙)(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兹拉库萨陶器制作、兹拉库萨村的手工陶轮制陶(塞尔维亚)
● 塞加尼女性的陶艺技巧(突尼斯)
● 科索夫彩绘陶瓷传统(乌克兰)
● 占族制陶艺术(越南)(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钦查马利和圣克鲁斯德库卡陶器(智利)(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温馨提示|更多精彩图片请登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官方网站『民俗图库』频道
转载说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