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羌年,看“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羌族故事
羌年,羌语称“日麦节”,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的隆重节日。羌年的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即古夏历算法)共同推演而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羌族历法在清代中期逐渐淡化消失,现代羌族所过的新年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恢复的,此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族人都会庆祝羌年。
“羌年”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汶川县申报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当羌年来临,各寨都要在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主持下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羌年是集祭祀、歌舞、技巧表演、知识传授、历史、服饰、羌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从内容上看,羌年活动反映的主要是羌族早期农耕文化的状况,但从表现方式中仍然显现出许多游牧、狩猎文化和万物有灵崇拜的遗存。
▲ 选自《羌年祭山神》,摄影/黄琦,2013年11月拍摄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第9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农历的十月初一是羌族新一年的开始。初一上午,在寨老和释比的带领下,首先在村口的神台献祭,再由男人们上山祭神树,仍然以羊为供品,当祭祀者回村后,全村起舞庆祝新年。
羌族源于古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羌人的记载。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他们世居高山沟谷,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 选自《羌寨婚礼》,摄影/蔡圣相,2013年11月拍摄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羌族婚礼前,亲戚朋友给新郎披上祝福的红彩,新郎给亲朋回敬的酒由娘舅开封,其酿造时间则是新郎出生满月之时。这场在新郎家门口酒宴,按辈分由大到小,能够连续三天,边喝酒,边烤全羊、跳锅庄舞、男女对唱情歌。
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藏传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羌族的祭师,羌语称“释比”或“许”,在羌族社会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
▲ 选自《羌人祭山》,摄影/李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2007年拍摄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农历六月六的祭山,是羌人祭祀自然神最隆重的宗教仪式,其中羊图腾的意味非常强烈:走向祭祀的神山由羊带领、释比召唤神灵的鼓是由羊皮蒙的,还有杀羊祭祀、供奉羊头,等等。
与羌族有关的国家级非遗有: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戈大战和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获奖作品中,有十余组展现羌族多样文化的精彩组照。
▲ 选自《中国羌寨》,摄影/梁雪松(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2001年10月拍摄于四川省,第3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羌寨依山而建,所有建筑用山上的石块堆砌而成,大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碉房用于居住,碉楼则用于防御。外小内大的窗口既可以抵御风寒又可做战时的防守。羌寨的地下水网遍布,纵横交错的暗道将全寨连成一个整体。
01《羌族祭山会》
第9届 节庆活动类 记录奖
摄影:余德军(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拍摄时间:2011年7月29日、2013年7月26日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松坪沟
拍摄民族:羌族
图片故事:六月六的祭山,也被称为转山会,除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外,这个季节的气候也最为宜人,所以羌族人在庄严的仪式之后,还会加上一连串的户外娱乐活动。推杆、射箭是考验男子英武之气概的项目,而夜幕降临祭祀场后,燃起篝火,吹羌笛、唱山歌、跳莎朗、品咂酒,则是年轻人最快乐的时光。
02《羌族释比戏》
第9届 节庆活动类 记录奖
摄影:向心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拍摄时间:2013年3月-2015年2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拍摄民族:羌族
图片故事:蒲溪乡的祭山在农历二月二举行,当地的羌语称之为“夬儒”。在上山祭祀后,“刮浦日”(羌族释比戏)就开演了,它以通俗诙谐的形式,表达惩恶扬善的主题,演员们就是本地村民。这种简单原始的戏剧形式,因其最初是释比们在祭祀做法中为了吸引观众而模仿神仙鬼怪的语言或动作,而被称为释比戏。
03《蒲溪的羌族火葬》
第10届 传统礼仪类 文献奖
摄影:张国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拍摄时间:2016年10月13日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蒲溪乡蒲溪村
拍摄民族:羌族
图片故事:在羌族的宗教观念中,火被视为最圣洁的吉祥物,经过火的洗礼除秽,骨灰中的灵魂才是纯正的氏族祖先魂魄,才能荫庇本氏族族人安宁,但不同地区具体的葬式差别很大。相较于软抬软烧,蒲溪则使用棺木,将棺木抬至火坟场,在两头开洞填木焚化,最后捡骨埯埋。
文字素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百度百科、文旅中国
温馨提示|更多精彩图片请登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官方网站『民俗图库』频道
转载说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