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新闻资讯 >会员 >详细内容

  7444

会员图记|朵新胜:镜观·借牧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4年10月25日 16:42
镜观·借牧


图文|朵新胜(甘肃张掖)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


在宁静祥和的肃南牧区,随着秋风扬起,一道特殊的风景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那就是“借牧”。



这个概念对于肃南牧区的牧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每到金秋时节,成群的牛羊便会在牧民的安排下,有用大型专车装载送运的,有步行驱赶前行的,都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旅程。这时候,广阔的农区已经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丰收,金黄的稻谷、麦穗等都已经收割完毕,而留在地上的茬杆、粮食粒儿及草叶,则成了牲畜们理想的食物。



“借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牧民而言,掏点地租能使草原减轻压力,更有利于生态恢复,还能解决为牲畜补充食草的问题,牛羊可以在肥沃的田地中自由采食,这样既缓解了牧场压力节省了饲养成本,又使牲畜能摄入丰富的营养,生长更加茁壮;而对于农民而言,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放牧后的牲畜还能帮他们清理田地,牛羊的粪便更是天然的肥料,为来年的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年,“借牧”成了牧民与农民之间的一次愉快合作。牧民们会提前与农民商定时间与地点,约定牛羊的放牧范围。当一切准备就绪后,牧民便会赶着牲畜挪换牧场,循着走惯的道路,从草原上离开,穿过森林、溪流、桥梁,朝着农区进发。



而放牧的景象也成为季节变换的一个美丽信号,更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具体体现。



在肃南牧区,无论是蓝天下泛金的麦田,亦或是牛羊悠然自得地啃食田间的残余,都是“借牧”文化最生动的诠释。牧民们唱起古老的牧歌,让悠扬的歌声随着微风飘送,农民们则满脸笑容地欣赏这一幕,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恩惠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



随着岁月的更迭,“借牧”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它更成为了肃南牧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牧民和农民之间,因为“借牧”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让这个新形成的风俗继续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这是放牧在草原上的牛羊。




(二)往车上装羊,准备运往张掖农村去。



(三)运输途中。除了车运之外,还有步行赶着牛羊群往张掖方向走的。




(四)羊已到了新的牧场,正在往下卸车。



(五)牛羊已在张掖农村庄稼地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朵新胜(藏族)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

张掖肃南人。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摄影展、各类画册和书籍,摄影作品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新甘肃》《张掖日报》等媒体刊登。现为《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日报》签约摄影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