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德军:乡戏与关中人
乡戏与关中人
图文|鄢德军(陕西西安)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眼望就到年末了,翻过年就是新年。新年一到,也意味着快要赶会了,这个会就是关中最有名的武功河滩会。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陕西咸阳武功县武功镇都要举办东河滩物资交流会。东河滩物资交流会,其起源迄今四千多年历史,是关中西部历史悠久的以纪念农业始祖后稷而形成的传统古会。因当时选址在后稷教稼台前的漆水河滩上,于是被当地人称之为河滩会。后来由于地势的局限性,这个会场改建在一处地势平坦宽阔、且靠近大路边的公用地里。但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而举行的这个古会名称和内容一直延续着,而且越办越名气越大,不断吸引关中乃至周边省市的民众前来参加,包括看大戏、听秦腔、品小吃和出售存货。2023年,“河滩会”入选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过去,关中是指包括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与北萧关“四关”之内的地方。而现在,关中地区泛指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及杨凌这一带。关中人喜爱秦腔是一绝,正应了那句“秦地秦人看秦戏,八百里平川吼黑撒”。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代。它的唱念基本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在汉唐时期融入了一些诗、词、曲的语言,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深得西北等地区百姓们的欢迎。为此,在武功河滩会上,主办方邀请了不同的剧团分别前来演出,这戏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可给戏迷过足了戏瘾。
2016年12月上中旬,我瞅机会赶了两天的河滩会,并且围绕戏台这条主线,选取了一组关中人看乡戏的镜头。其中的很多老人为长寿者,说不定你来此逛会时,都见到过他们。
▲为了等戏,老汉早早坐在场子中间。
▲戏台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占据前排位置。
▲场地中,戏迷们陆续赶到这里席地而坐。
▲看戏重要,抽空给自己买点日用品也不误事。
▲河滩会里,出售当地种植的旱烟是一大特色。
▲亲兄弟明算账,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
▲典型的关中老人,瓜皮帽、旱烟袋、石头镜一样不少。
▲谝闲传时,话多的人一直说个不停。
▲娃的帽子,配上这石头镜和旱烟锅子挺风趣的。
▲稀罕的碎娃,遇到老辈越加稀罕得不行咧。
▲等候看戏的妇人,坐累了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后台里,堆的虽很杂乱、但购置的菜蔬却很亮眼。
▲登台时间临近了,演员们开始按角色装扮起自己来。
▲生末净旦丑,一面小镜子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自己的事自己办,化妆也得画出人物的主要特点。
▲小镜子的作用,前后对应从细节看起。
▲完事后,静静地坐在一旁玩玩。
▲嚯嚯哈哈,凭这装扮就可看出他们的粗犷性格。
▲哇呀呀,台上锣鼓敲打起来、台下观众黑压压一片。
▲大戏开场了,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的玩偶,伴随着锣鼓点摇摇晃晃。
▲抓紧时间吃上一口,唱戏、看戏与听戏互不影响。
▲场地边上的站与坐,听戏也是一种享受。
▲场外的生意,一技之长在这里得以发挥。
▲支上个残棋摊子,就能吸引棋友的目光。
▲打小熏陶,碎娃跟爷看大戏时对啥都稀奇。
▲入迷的老汉,举着根烤玉米半晌没啃吃一下子。
▲牙口好的老汉,一把葵花籽随他看完折子戏。
▲最远处的人们,只要听真大喇叭传来的戏文就行。
▲当地小吃受欢迎,村妇们吃听两不耽误。
会员介绍
鄢德军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石油工人,喜欢摄影,曾在企业干宣传工作多年,镜头触及到企业基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了很多可用素材。退休后坚持摄影,热爱生活,关注底层,不忘初心,尤其是对身边发生的感兴趣的事,只要见到就绝不错过,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来,做出整理并归类,通过公众号或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宣传正能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陕西及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