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新闻资讯 >会员 >详细内容

  7490

会员图记|李琦:东纳情缘·格桑和尕玛西的婚礼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5年2月20日 14:21


东纳情缘·格桑和尕玛西的婚礼


图文|李琦(甘肃张掖)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前言】据史料记载,“东纳藏族先民原居于西康,公元八世纪吐蕃王朝向东扩展势力,组织远征军举家眷东进北上,征战到甘肃河西走廊沙、瓜二州守边,后由军变民,定居在祁连山的甘黄坝口、观山口、文殊山口一带,繁衍生息至今”,藏语为“东纳卡增措哇”,即三山口藏族,是我国最北端的藏族部落群体。





祁文村的藏族姑娘尕玛西就要出嫁了,新郎格桑是腰泉村的藏族小伙,按照双方大人的意愿,他们俩在祁连山下的东纳藏乡小镇举办了一场传统的藏式婚礼。传统的东纳藏式婚礼仪式繁缛而隆重,那些迎来送往中的礼仪习俗、凝聚古老信息的东纳民歌,还有各式各样、手工缝制的华彩服饰、富有牧区特色的饮食习俗,无不蕴含着藏文化的魅力。




传统藏式婚礼一般要经过提亲求婚、商议订婚和出嫁结婚三个步骤,男方给女方家有聘金、衣物等,女方家有牲畜、首饰、衣物、被褥等陪嫁。结婚时要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宴请亲朋好友。




随着祁连山核心区全部禁牧、轮牧或休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以牧业为主的东纳藏族牧民放下扬鞭走出深山,已经完全实现了定居,远离了牧区、牧业生活,现在许多婚礼仪式已经失去了本民族的特点,典型、完整的东纳藏族婚礼形式日渐稀少,保护与抢救这种古老民俗势在必行。




提亲求婚

格桑和尕玛西经过几年的恋爱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在以前,东纳藏族小伙子看上了某一家姑娘后,由男方家的大人(一般是指父母或舅舅家)出面请两个和女方家关系熟络的人,到女方门上提亲。


说媒定婚




格桑的阿咪(爷爷)带着孙子来到了他们禁牧之前的豁漯河草原上,交给他俄道(撂炮子)的用法,而新娘尕玛西则向爷爷奶奶学习捻毛线的技巧。这些仪式源自于东纳藏族的传统。



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和两家牧业活计的忙闲,选择适当的时日,由说媒者(藏语叫“包媒”或“帮媒”)前去女方家介绍男方的家庭人口、牲畜数量、收人情况、这家人在众人中的口碑及信誉等,然后根据女方家的态度,双方商量聘礼的多少(以牛、羊计算)、确定媒妁、定约,从此女方家的姑娘有了对象。说媒定婚程序的具体月、日、时辰一般均由僧人占卜而定。

娘家门上待客





在东纳藏族人家,出嫁姑娘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从上门提亲到订婚,再到商议结婚的每个程序都离不开当家户族亲戚们的帮衬。无论是娘家还是婆家,主人家一般要请一位在户族中宴席总东,副侍东若干人,在姑娘出嫁之前要举行“待东”,就是招待帮忙的人,他们的事情从宰牛杀羊搭帐篷、煮肉、包饺子、端茶倒水到迎客、安排食宿等等都有明确的分工。

娶亲队伍到娘家

在东纳藏族娶亲之前的那天晚上,有一个礼仪一定少不了,那就是娶亲的人要端着羊背子、羊胸叉等礼物,拿着一支黑缨箭,去登娘家门。




婆家娶亲来的人一般由介绍人、陪娘、新郎三人和其他几名单数组成的人群,他们手端羊胸子,高举幸福吉祥的爱情之箭进入娘家门,介绍人藏语称作“包梅”,在征询了女方父母的意见之后,能说会道的“包梅”则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亲戚们同意了这门婚事,那就请接受我们的诚意,如果不同意那就把这支箭折断吧!”




娘家舅舅痛痛快快地接过了羊胸子,果断的将箭插在羊胸叉骨上,表示接受了婆家的娶亲请礼。这支黑缨箭一是表示爱情之箭已经射到了意中人的家里;二是这支幸福箭代表了男方家的一片诚心;三是从古以来,箭都是东纳藏族人互相表达信任、信守诺言的吉祥之物。

非遗之光——“勒娃勒央”




在东纳藏族中,娘家和婆家分别也要举行“待东”宴席。宴席上少不了歌舞,登台开唱的都是远近闻名的“唱家子”,他们都是民歌传唱的佼佼者,也是东纳藏族民歌的传承人。




“勒”是藏语唱歌的意思,“勒娃勒央”,类似于唱歌高手荟萃、在一起比试一样的欢乐场景。客人们边唱酒歌边喝酒,整夜不睡觉,举行独唱、合唱、领唱、对唱的“勒娃勒央”,主要显示媒人会说,陪客的民歌手会唱的本事。


哭嫁歌与梳头歌

临到送亲出门时,姑娘由娘家门上帮忙的几名妇女梳好头,编好辫子,戴好头面和扎拉帽子,在伴娘和亲人们的簇拥下出了娘家的门。
出嫁的姑娘与父母的告别,同样是难舍难分的。而尕玛西的婚礼也不例外,有“梳头歌”、有“连心曲”,也有“哭嫁歌”,不过此时的歌声中,充满了爱怜和期许。




歌词大意是:今天是女儿在父母身边的最后一天,明天如同羊羔和母羊隔奶一样难舍;今天是吉祥和顺的日子,明天出嫁后切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过门后夫妻要互敬互爱,孝敬公婆,家庭和睦,辛勤劳动,把日子过到别人的前头去。

迎亲路上

东纳藏族曾经一直在祁连山中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的游牧生活,由于山大沟深、路途遥远,传统藏式婚礼时一般情况下以骑马为主,一路鞍马劳顿,婆家人在娶亲路上要招呼送亲的客人喝茶、敬酒、吃肉。这个仪式,藏语的说法叫做“阿娃阿苦陶”,也叫续亲。在地上铺上毯子,炕桌上摆上新鲜奶茶、手抓羊肉、烧壳子等食物,娘家送亲队伍到此达这里后,娘家舅舅先用藏刀再羊背子上削一点肉扔向四面八方,敬山神护佑,然后再开始给大家分享这些美食,大家边喝茶边敬酒,迎宾的歌曲连绵不断。



婆家门前迎亲仪式

在能看见婆家住房,距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婆家有一长者手拿一块红布,向即将到门前的娘家人边绕红布,边连续的口里喊着:“果里,古里……”示意不要走错路线,更不要走回头路,这里是迎接你们的地方。




婆家门前燃有三堆火,送亲人依次越过火堆,以示给新娘的赐福带到了婆家。

婆家门前的扬茶曲

东纳藏族婚礼大多选在气候温暖、水草丰美的季节,在夏、秋季牧场的大帐篷里举办,用酥油奶茶、手抓羊肉、青稞美酒款待客人,“布尔梅”等藏曲子要一直唱到婆家门上。




到了婆家门口要唱一曲“达兰鲁”,即下马曲;还有一曲“丹顶鲁”,即铺毡曲,新娘、新郎下马携手跨过火堆的时候,要唱一曲“扎耍鲁”,婆家门上有一位女性,一边手持木勺将熬好的奶茶随着唱腔节拍缓缓扬起三次,一边说唱着“扎耍鲁”。




歌词大意是:第一勺茶是将茶和水掺在一起了,第二勺茶是将奶子和酥油糌耙调在一起了,第三勺茶要把这醇香奶茶端给尊贵的座上客人了。

交丫头仪式

在婚礼的“交丫头”仪式上,有部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先给众人说颂词“什丹木”,在抑扬顿挫的节律中大声颂说。这一段颂词的内容,从民族的历史说到今后的生活道路,从接人待物的礼貌道德再说到处世的哲理,从婚宴待客的厚道再到宴席的美味、漂亮的餐具等等,无不充满着溢美之词。




过去在婚礼说颂词的人,多为部族中德高望重、能言善辩的长者,据说有说的顶好的说颂者,可以一口气说十几分钟排比句、递进句而不卡壳、不重复,作为东纳藏族仅存的口传文学形式之一,说颂“什丹木”因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而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在欢愉的气氛中,娘家人把所陪嫁妆摆在了众人面前开始交丫头了,娘家的姑姑大声地说着,交代嫁妆的数量、质量,按照过去的习惯,娘家舅舅家陪嫁会有若干的牛、羊等,这些牛羊先寄养在舅舅家的羊群里,女儿和女婿随时可以来牵走牛羊。陪嫁清点交给婆家后,再说一些姑娘在针线茶饭和做人方面还不成熟、不够好之类的谦逊之词。




与此同时,新郎的父亲把一个木质的黑缨长矛双手交付给儿子,希望儿孙们勇武坚强、守护好草原;婆婆也把一支铜制的茶勺和捻毛线的线杆子交递给新娘,寓意把家交给了她,希望以后茶饭好、针线好、家管好。

结婚典礼

两个新人的结合,不仅是两个家庭的联合,也是双方之间家庭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增进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也使得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更加融洽。





虽然在城市的酒店,但格桑和尕玛西婚礼现场的布置有着浓郁的藏式风格。在宾馆的门口,客人们经过幡搭建的吉祥通道,主人家端着象征吉祥祈福的“雪玛”,每个人都行“朵玛超”礼仪,参加婚礼的来宾都盛装出席,像参加一次盛典一样展示他们华丽的服饰。

东纳藏族服饰

东纳藏族妇女的服装很有特点,她们平时生活着装是以长布衫外罩坎肩,并配有头面、耳环、飘带、串珠、彩色腰带,脚穿长腰子绣花鞋。参加婚礼都会穿着用质地较好的布料、绸缎手工缝制的服装,脚穿布鞋或皮靴。



男子生活装以褐子、布料为面料,以软毡、奶揉皮为里子的冬秋装,头戴毡帽或狐皮帽,脚穿藏靴。婚礼时大多着布衫、绸缎、氆氇长袖衫,男女均戴样式各异的狐皮帽和礼帽,腰间佩戴艳丽的烟袋、腰刀等饰品。




主持人用藏汉双语简要地介绍双方的主要客人身份,以及举行婚礼而设宴席的意义,同时向两位新人送去祝福。

宴席上,公婆、主要亲属、新娘新郎分别敬酒三杯和双杯,客人们开始猜拳行令、唱歌、喧慌,凡喝酒者每人都要达猜拳打一次通关,以渲染喜庆的气氛,热闹非凡。

会亲,又一个不眠之夜





在宽敞明亮的帐篷里,两家的亲戚开始了会亲仪式。
此时的餐桌上,主要饮食是:酥油奶茶、油果子、手抓肉,配有少许炒菜和凉菜等,主要是相互叙谈,敬酒认亲。




2010年以来,东纳藏族民歌、东纳藏族服饰、东纳藏族婚俗、东纳藏族织花毯等九个项目,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价值、古藏语的稀有价值先后被列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作者介绍

李 琦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藏名才仁老佳,藏族,肃南县祁丰藏族乡工作。现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张掖市电视协会会员,祁连山国家公园特聘摄影师,曾在肃南广播电视台、文化局、图书馆、祁丰藏族乡从事新闻宣传、文化、非遗等工作,有百余篇电视作品在省内外获奖。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